越南版“共享经济翻车现场”:揭秘胡志明市充电+洗澡+吊床咖啡馆,网红经济“血泪史”

胡志明市的街头巷尾,最近掀起了一股“吊床咖啡馆”的热潮。这种新奇的商业模式,号称集电动车充电、临时休息和咖啡馆功能于一身,简直是绿色出行时代的天才创意!投资者们摩拳擦掌,社交媒体上TikTok和YouTube的短视频更是把这种模式炒得火热,动辄几十万点击量,让人觉得这简直是躺着赚钱的生意。可现实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这“网红”生意背后,可能藏着个大坑!

听起来很美,干起来很累

 

想象一下:你骑着电动摩托车,电量告急,路边刚好有一家吊床咖啡馆。你停下来,点杯咖啡,躺在吊床上刷刷手机,顺便给车充个电,还能冲个澡,舒舒服服继续赶路。收费呢?才2.5万到3万越南盾(约合人民币6.8-8.2元),便宜得让人心动!这模式听起来是不是完美得像个童话?

可童话往往只存在于短视频里。现实是,胡志明市不少这样的咖啡馆开着开着就“凉”了,门口挂起了“转让”的牌子。为什么?因为这生意看着光鲜,实际操作起来却是个“烧钱”的游戏。

我在胡志明市第十二郡同兴顺路找到了一家这样的咖啡馆,老板阿大(化名)一脸无奈地跟我聊起了他的创业故事。“我当初也觉得这主意绝了,投了不少钱,装修得漂漂亮亮,充电桩、吊床、淋浴间一应俱全。可结果呢?压根没多少人来充电!”阿大苦笑着说,“现在的电动车续航都好几百公里,很多人回家充一晚上电就够用了,谁会特意跑到路边花钱充电啊?高峰期大家忙着赶路,低峰期车电量又都是满的,我这店简直成了摆设。”

更别提高昂的运营成本了。电费、水费、房租、人工、设备维护……每个月账单叠起来比吊床还高!阿大算了一笔账:一个顾客来充电、休息、洗澡,店里赚的利润还不到3000越南盾(不到1块钱)。要是遇到只充电不消费的”钉子户”,一躺就是两小时,简直就是做慈善!阿大苦笑着说:”现在看到电动车进来就害怕,生怕是来’薅羊毛’的。”

网红经济,还是投资泡沫?

 

在胡志明市长征街附近,我还看到一家曾经在网上爆火的充电咖啡馆,如今也贴出了转让告示。店主小林(化名)坦言,他当初被短视频的“流量密码”冲昏了头脑,砸了近2亿越南盾(约合人民币5.7万元)租了个大场地,买了专业充电设备,还装了独立卫生间和淋浴间。可开业后,顾客寥寥无几,电费账单却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消防检查、办证手续、设备维护……哪样不要钱?现在想转手都没人问!”小林无奈地说。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种模式的法律风险。河内市律师陈俊英表示,很多吊床咖啡馆直接用居民用电给顾客的电动车充电,这其实是“变相的电力经营”,违反了越南《电力法》的相关规定。“一旦因为充电设备引发火灾或爆炸,店主可能要负刑事责任!”他严肃地警告道。想想看,辛辛苦苦开个店,不仅没赚到钱,还可能摊上官司,这谁顶得住?

经济专家裴世福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波吊床咖啡馆热潮,根本就是个“创业泡沫”。“很多人看到网上的视频火了,就以为捡到了金矿。可这生意本质上是从低收入人群身上赚小钱,利润薄得像纸一样。”他分析说,这种模式要想活下去,必须开在客流量大的地方,比如公交站、工业园区或学校附近,而且得有稳定的回头客。否则,动辄7000万到1.5亿越南盾(约合人民币1.9-4.1万元)的初始投资,加上高昂的维护成本,一个月没顾客就得血本无归。

绿色梦想还需冷思考

 

不可否认,吊床咖啡馆的创意确实抓住了绿色出行的潮流。电动车越来越普及,充电和休息的需求听起来很有市场。但在我看来,这个模式的问题在于“想得太美,做得太难”。首先,技术上,电动车续航能力的提升已经让路边充电的需求大打折扣。其次,运营成本高、利润低,商业模式本身就很难站得住脚。最重要的是,法律和安全问题像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让投资者血本无归。

如果真想做这门生意,我建议别盲目跟风。选址是关键,最好挑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地方,比如大学城或工业园区附近。服务也要升级,光靠充电和吊床可不行,不妨加点特色,比如提供快餐、Wi-Fi,甚至搞点小型娱乐活动,把顾客留住。更重要的是,合规经营是底线,千万别为了省成本用居民用电,否则后患无穷。

别让梦想成了“烫手山芋”

 

吊床咖啡馆的兴起,映衬了越南人对绿色生活和创新商业的热情。但光有热情不够,创业还得脚踏实地。那些在短视频里光鲜亮丽的“网红店”,背后可能是无数投资者的泪水和教训。绿色出行的未来值得期待,但要让这门生意真正“发光发热”,不仅需要创意,更需要缜密的计划和清晰的法律保障。否则,这“吊床”再舒服,也可能变成投资者的“烫手山芋”。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