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海防一家中企因没仓库,收到大额罚单

最近,越南海防市的一则新闻让人有些唏嘘:几家企业因为环保问题接到了罚单,其中一家还是中国老板投资企业。这事儿发生在9月25日,海防市警方对外透露,兴道坊地区的执法部门刚刚对三家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开出了罚款通知。说真的,这件事让我既惊讶又感慨——在全球环保意识高涨的今天,企业的每一个“小疏忽”都可能变成“大代价”。下面,我来带大家细细拆解这起事件,顺便聊聊我的看法。

中资企业“踩雷”:废料无处安放引来重罚

首当其冲的是越南兴达公司(Công ty TNHH Hung Tat Loco Việt Nam),一家位于海防市莫登瀛路的中资企业。8月18日,兴道坊警方联合当地人民委员会展开了一次突击检查,结果发现这家企业的环保管理出了大问题——他们竟然没有专门的仓库来存放普通工业固体废物!这直接违反了越南《第45/2022/ND-CP号法令》第26条第2款c点的规定。后果可想而知,兴道坊人民委员会当即拍板,对兴达公司处以5500万越南盾的罚款(约合人民币15000元)。

说实话,看到这笔罚款,我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5500万越南盾对一家企业来说不算天文数字,但也绝对不是小数目,足够让管理层肉疼一阵子了。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暴露了企业在环保合规上的漏洞。作为一家在越南投资的中资企业,兴达公司可能更专注于生产和盈利,却忽略了当地严格的环保要求。说到底,环境保护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题”,而是企业运营的“必答题”。我个人觉得,这次的罚单不仅是一次经济上的教训,更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提醒所有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别小看了环保这件事儿,合规经营才是长久之道。

两家本地企业也“中招”:环保登记成“盲区”

故事还没完。就在几天后的8月21日,兴道坊警方根据民众的反映,又对另外两家企业进行了检查。这次“中招”的是红利模具加工有限公司(Công ty TNHH gia công khuôn mẫu Hồng Lợi)和大庆模具有限公司(Công ty TNHH khuôn mẫu Đại Khánh)。检查结果让人有点无语:这两家企业压根儿没有进行环境保护登记,直接违反了《第45/2022/ND-CP号法令》第14条第1款b项的规定。结果,兴道坊人民委员会对每家企业各开出了800万越南盾的罚款(约合人民币2180元)。

虽说这笔罚款比兴达公司的少得多,但也够这两家企业喝一壶了。800万越南盾,换算成人民币不过两千多块,但这背后的意义可不小。环境保护登记,听起来是个小细节,实际上却是企业环保合规的第一步。没做登记,就等于在环保管理上“裸奔”,一旦被查,后果可想而知。我忍不住想吐槽一句:这两家企业是不是觉得“登记太麻烦”或者“没人会查”?结果,现实给了他们一个响亮的“巴掌”。在我看来,这件事提醒所有企业,不管规模大小,环保合规的每一步都要踏实走好,否则小疏忽也能酿成大麻烦。

环保执法的背后:越南在“动真格”

这三起罚款事件,虽然金额不一,但都指向一个共同问题:企业在环保管理上的意识和执行力还需加强。近年来,越南在环保领域的执法力度明显加大。从法律层面看,《第45/2022/ND-CP号法令》为环保监管提供了明确的依据,涵盖了废物管理、登记手续等方方面面。而从实际行动看,海防市警方和地方委员会的联合执法,以及对民众反映的快速响应,都显示出越南政府在环保问题上的“零容忍”态度。

作为旁观者,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考虑,我觉得越南的这种做法值得点赞。毕竟,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尤其是像海防这样的工业城市,工厂林立,废料处理和环保管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对当地生态造成长期影响。兴道坊的这波执法行动,不仅是对违规企业的惩罚,更是对其他企业的警示:别想着在环保问题上“偷懒”,否则罚单只是开始,声誉和市场的损失可能更严重。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