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永隆省警方对外公布,经济警察局对位于平富乡的“新增公司”(Công ty TNHH New Increase)开出了一张3.45亿越南盾(近10万人民币)的行政罚单。原因?该公司排放的废水环境参数远远超出了技术标准,违反了越南《环境保护法》。检查结果显示,这家企业的废水排放量每天在20到40立方米之间,平均26立方米,而污染指标更是触目惊心——超标高达10倍以上!

事情起源于8月22日。当时,永隆省经济警察局的检查组突击检查了该公司的排水渠道,并根据越南自然资源与环境部(现为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的QCVN 14:2008/BTNMT标准,在集中污水处理系统后的管道口采集了污水样本。检测结果令人咋舌:样本中四分之三的指标严重超标!其中,总大肠菌群超标1860倍,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标4.1倍,氨氮超标1.93倍。这些数字不仅反映了企业环保措施的缺失,也暴露了其在合规性上的疏忽。
这家“新增公司”是一家2020年在永隆省建厂的中国台湾企业,专门生产和加工鞋类和服装等产品。看似风光的外资企业,却因为环保问题栽了个大跟头。这不禁让人感慨:越南这几年的环保监管真是越来越严格了!过去,外资企业可能觉得在越南投资建厂成本低、监管松,稍微“打点”一下就能蒙混过关。但如今,越南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堪称“铁腕”。环保法规层层加码,检查力度不断加大,罚款金额也越来越“狠”。这张罚单,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越南环保监管的“硬核”升级
近年来,越南的环保政策已从“宽松模式”切换到“高压模式”。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不断完善法规,加大执法力度,配备先进检测技术。永隆省的这次行动就是例证:专业采样、精准分析、快速处罚,环环相扣,毫不留情。3.45亿越南盾的罚单虽不算天文数字,但足以让企业感到“肉痛”,更别提随之而来的声誉损失和市场信任危机。
对于外资企业来说,越南的环保监管升级绝不是“小打小闹”。过去,有些企业可能觉得花点钱就能“摆平”问题,但现在,这种老套路不能再作为首选处理方案,合规应对才是硬道理。

外资企业如何应对?
这起事件为在越南经营的企业敲响了警钟:环保合规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死攸关”。以下是几点实用建议:
升级设备,确保达标:投入资金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实时监测排放数据,确保符合最新标准。
主动自查,防患未然:定期检测排放参数,对照越南环保法规,及时整改潜在问题。
加强合规意识:培训员工,强化环保管理,从源头减少违规风险。
绿色发展是唯一出路
这张罚单不仅是“新增公司”的教训,也是所有在越南投资企业的警醒。越南的环保监管已进入新阶段,力度之大、覆盖之广,让任何侥幸心理都无处藏身。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企业,只有将环保融入经营核心,才能在越南市场站稳脚跟。绿色发展不是负担,而是通往未来的通行证。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合规经营、绿色生产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