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闭5万家,越南餐饮业遇寒冬

朋友们,最近有没有觉得越南街头的咖啡香和小吃摊的热闹少了点味道?根据越南餐饮行业最新调研,2025年上半年,餐饮业遭遇了一场“静悄悄的关店潮”。不是那种天翻地覆的崩盘,而是成本像涨潮一样,慢慢推高了菜价,顾客却像退潮般溜走。这让我忍不住感叹:餐饮,本该是温暖人心的生意,可当钱包开始“闹情绪”,一切都变得冷酷无情。

数据揭秘:涨价潮来袭

咱们先来看看数据怎么说。调研覆盖了河内和胡志明市的830家餐饮企业,结果触目惊心:45%的店铺在今年前六个月涨价了!在一个对价格敏感得像猫儿怕水的市场,这可不是小事。尤其是中低端餐厅,顾客一见菜单变贵,立马转向路边摊或干脆回家自己做。我个人觉得,这就像市场在敲警钟:价格不是万能的,但没它还真不行。

不过,店老板们也不是吃素的。大多数人选择了“温水煮青蛙”式的涨价策略:32.5%的商家把涨幅控制在5%以内,11.3%在5%到10%之间,只有1.4%胆大包天,超过10%。这招在消费者精打细算的当下,简直是稳住客流的“救命稻草”。比起2024年底的预测(49.2%的企业说要涨价),现实更残酷,供应链成本像脱缰野马,压得商家喘不过气。

涨价的“元凶”们

涨价的“罪魁祸首”是谁?35.4%的商家直指原材料——咖啡豆、面粉、牛奶,甚至进口调料,全都跟着全球商品价格飞涨,利润薄得像纸片。还有20%的企业被人力成本折磨:招人难、培训累、留人更烧钱。21%则被政策新规搞得晕头转向,比如税收、电子发票和企业管理条例。哦,还有13.7%的商家被租金逼得抓狂,市中心地段想降租?做梦吧!

关店潮:市场的“秋风扫落叶”

结果呢?市场像被秋风扫过,门店数量缩水到29.99万家,比去年少了7.1%,相当于5万家店“人间蒸发”。河内和胡志明市的降幅更是超11%,高端低端一起“凉凉”。小店尤其惨,流行“开得快、关得快、学得快”的三部曲——开业两三个月,资金一断或看不到希望,就得关门大吉。那些靠网红效应火起来的模式,更是来得快去得快。

报告提到,2024年上半年关了3万家店(降3.9%),但下半年新店开业又补了回来,总数到年底达32.3万。我琢磨着,这不就是餐饮业的“季节性洗牌”吗?上半年清理“杂草”,下半年迎来“新芽”。

大佬的逆袭:从撤退到重生

与此同时,低端店铺被淘汰,行业大佬们却在默默升级:撤出鸡肋地段,抢占黄金位置,优化消费体验。比如星巴克,2024年8月关了胡志明市第一郡的旧店,转而在Bitexco购物中心开新店,还在黎筍中心再添一家。这不是简单换个地方,而是用空间和服务升级来“秀肌肉”。这让我想到,市场这场“洗牌”,其实是为有实力、有品牌、有资本的玩家清场,留出突围的机会。

消费者的心声:贵不可怕,不值才要命

数据还透露,55%的品牌涨价了,但只有7.7%的消费者愿意多掏钱,38%反而收紧了开支。可有意思的是,61%的顾客说,即使价格高点,也会继续支持喜欢的店。这让我不禁想:消费者真的只看价格吗?不,关键是“值不值”。市场就是这么现实——不是贵了就跑,而是觉得不值得才走人。

图为Bready面包店倒闭前,辉煌时期,外卖小哥排队取货。

老店谢幕,新星崛起

说起关店,胡志明市那家21年老字号Bready面包店10月初关门,真是让人唏嘘。还有-18度奶茶,缩到只剩一辆外卖车,Alo Tra、Hot & Cold、April Tea Shop等品牌也纷纷退场。竞争之激烈,简直像战场。但我相信,这也是行业在蜕变:对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模式总会冒出来,抓住消费者的心。

比如胡志明市的“超低价”模式,简直是神来之笔。Viên Viên奶茶店的奶茶7000越南盾/杯(约合人民币1.9元),Tiệm Lẩu Nhà An 火锅店的鱼锅只要69000越南盾(约合人民币19元)——这些价格像磁铁一样吸客,流量来了,利润靠加料、配菜和套餐补齐。聪明得让人拍案叫绝!这让我觉得,餐饮业从来不是死胡同,而是条充满可能的赛道。

精简化与专业化的新篇章

评估机构预测,市场正迈向“精简化、专业化”。连锁商家不再盲目开店,而是专注每个点位的业绩,锁定核心产品,打造独特体验。未来云厨房、灵活加盟等,这些新模式顺应了便捷和省钱的趋势,到2027年市场份额可能超6%。个人认为,这波“洗牌”虽然残酷,但也可能会让行业更强韧。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