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的起点:从“不会办”到“造假办”
故事的主角之一,黎氏碧香(女,37岁,咸顺南县人),在一家中资企业Yualaimei有限公司当起了“文件小助手”。她的任务是为公司里的中国员工办理工作许可证。听起来简单,对吧?但问题来了,黎女士对流程一窍不通,面对一堆复杂的要求,她选择了一条“捷径”——上网找“代办”。这就像你在考试前一天发现自己啥也没复习,决定找个“枪手”帮忙,结果却掉进了更大的坑。
通过网络,她联系上了武怀清(28岁,胡志明市人),一位“技术流”造假大师。武怀清可不是省油的灯,他用图像编辑软件大展身手,伪造了29份工作经验证明、18份健康证明、2份学士学位证明,甚至还搞了3份无犯罪记录证明!这些假文件上还盖着伪造的司法机关和越南驻中国领事馆的印章,堪称“以假乱真”。结果呢?武怀清靠这手“绝活”赚了2.06亿越南盾(约合5.6万元人民币)。我得说,这技术活儿确实“高超”,但用错了地方,简直是“才华浪费”。
团伙的“接力赛”:一个接一个的“造假链”
故事到这儿还没完。就在武怀清因为另一案件被捕、失去联系后,黎氏碧香并没有“金盆洗手”。她迅速找到新“队友”——陈氏秋垂,一个堪称“中介大师”的人物。陈氏秋垂接手后,继续这场“造假接力赛”,通过范氏玉后订购了28份假工作经验证明,其中13份卖给了黎氏碧香,剩下的用来为其他中国工人“服务”。陈氏秋垂从中赚了2.55亿越南盾(约合7万元人民币),范氏玉后也分了3200万越南盾的“蛋糕”。而范氏玉后呢?她还找了范玉石帮忙,范玉石贡献了6份假证明,赚了1200万越南盾的“小费”。
这整个链条就像一个“造假流水线”,每个人各司其职,效率高得让人瞠目结舌。我忍不住想吐槽一句:这组织能力要是用在正道上,估计都能开个跨国公司了吧?
中国籍“玩家”加入:吴艳琼的“失踪记”
更戏剧化的是,这场“造假狂欢”还吸引了一位中国籍人士——吴艳琼(42岁)。她通过朋友介绍找到黎氏碧香,为18名在平顺省的中国同胞定制了18份假工作经验证明和5份假健康证明,花费数千万越南盾,赚了4700多万越南盾(约合1.3万元人民币)的差价。吴女士的“业务能力”不可谓不强,但现在她却成了“失踪玩家”,目前在逃。说真的,吴女士这波操作让我想起了那句老话:“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过,平顺省的法庭可没打算放过她,直接进行了缺席审判。
案件的真相:52名工人,25家企业,数亿越南盾
据平顺省调查机关披露,从2021年到2022年8月,这伙人伪造了各种证件,包括工作经验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体检报告和学位证明,总共为25家企业的52名中国工人办理了工作许可。金额呢?加起来好几亿越南盾,堪称“天价造假”。这让我不禁感叹:这团伙的“业务范围”广得吓人,从学历到健康证明,简直是“一条龙服务”!
法庭的“终极审判”:法律不留情
2025年8月12日,林同省(合并后归属平顺省,案件发生在合并前)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案件。法庭认为,这帮人的行为不仅扰乱了国家机关的行政管理秩序,还严重危害了社会稳定,必须严惩。最终,武怀清被判4年有期徒刑;陈氏秋垂、范氏玉后、范玉石、吴艳琼(缺席审判)分别被判1至4年不等;黎氏碧香因使用伪造文件被判2年6个月。

看到这判决,我得说一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造假一时爽,牢狱泪两行。这结果虽然严肃,但也让人觉得有点“黑色幽默”——费尽心思造假,最后却把自己“造”进了监狱。
造假的代价与诚信的价值
在一个法治社会,规则是底线,任何试图绕过规则的行为,最终都逃不过法律的制裁。无论是黎氏碧香的“无知”,还是武怀清的“技术流”,抑或是吴艳琼的“潜逃”,他们都低估了法律的威严。更重要的是,这起案件敲响了警钟:企业和个人在追求效率时,绝不能以牺牲合规性为代价。
笔者认为,政府和企业都应从中吸取教训。政府需要加强对证件审核的技术手段,堵住漏洞;企业则应强化内部管理,避免员工因“走捷径”而误入歧途。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也是一次提醒:无论面对多大的诱惑,守住底线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