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名中国人在越南搞电诈,专坑同胞!中越警方双线并进,150多名嫌犯被一锅端

跨境电诈这事儿,总像一出跨国谍战剧——幕后黑手藏在邻国高楼里,受害者却远在天边,痛得直咬牙。这次,中越警方玩儿得可真绝:不是一网打尽的“单挑模式”,而是双线并进、精准打击。

 

近日,一场悄无声息却雷霆万钧的跨国行动拉开帷幕。中越两国警方以“零容忍”的姿态,同时出击,捣毁了一个藏匿越南的电诈团伙。这不是简单的抓捕行动,而是两国在打击电诈领域的深层协作——51名涉嫌网络诈骗和勒索的中国籍嫌疑人被越南警方逮捕,随即移交中方;与此同时,中国境内100多名相关人员同步落网。

作为一名关注网络安全议题的观察者,我总觉得这类案件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技术双刃剑的残酷现实。一方面,它展示了国际执法的迅捷与默契;另一方面,它提醒我们,诈骗的根子往往藏在人性贪婪的角落。以下基于官方通报和行动细节的还原报道,力求客观严谨,同时融入些许警醒之思——希望读罢,你我都能多一份警惕。

 一、合作的“高点”:从协议到实战的快速响应

回溯源头,这场行动源于2025年中越两国在网络空间的“高点合作”。年初,两国就明确锁定三大顽疾:诈骗、财产侵占、赌博犯罪。协议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战指南——情报共享、联合调查、同步执法,一环扣一环。

中国警方率先捕捉线索:一个跨国诈骗团伙的组成部分和关联人员,专对中国公民下手,目前未见越南本地受害者。情报显示,这些人藏身河内和岘港,利用电信网络和互联网实施诈骗与勒索。名单一递交,中方即提出“同时收网”要求:越方抓捕境外,中方清剿境内电。

越南响应高效,公安部副部长、调查警察局局长阮文龙(Nguyễn Văn Long)中将亲自指示,责成刑事警察局牵头,协调外事局、高科技犯罪安全预防局、河内市公安局、岘港市公安局及地方单位。短短数日,从情报核实到行动部署,一气呵成。这让我想:如果每个国家间的合作都如此“接地气”,网络黑产的“避风港”还能藏多久?

二、情报破冰:从隐秘窝点到精准定位

接到中方情报后,越南公安部刑事警察局迅速展开专业措施。河内3处公寓、岘港2处地点——这些看似普通的住所,实则成了诈骗的“生产车间”。通过技术追踪和实地勘察,越方锁定目标:嫌疑人日夜在线,依赖一款中国安全聊天软件(自动登录,退出即删数据),接收“老板”派发的任务。

这些窝点并非低端民宿,而是中高端物业:河内公寓便于隐蔽,岘港地点靠近机场,便于逃窜。情报显示,嫌疑人入境后即被安排住宿与“工作”,表面风平浪静,暗里波涛汹涌。越方未惊动蛇,而是静默布网,确保一击必中。

个人小感:诈骗团伙的“专业化”越来越像企业流水线了。聊天软件的“自毁”功能,本是为隐私而生,却成了犯罪的护身符。技术中立,但人心难测——这或许是当下数字时代的最大悖论。

三、抓捕纪实:9月29日的“同步风暴”

2025年9月29日,行动正式打响。越南警方对名单上49人展开同步检查与逮捕,现场如外科手术般精准。河内公寓内,嫌疑人或刚醒或正敲键盘,瞬间被控制;岘港地点同样措手不及,电脑屏幕还闪烁着未关的聊天窗口。

缴获物证触目惊心:手机、电脑、U盘等数十件,每一件都承载着无数受害者的血泪。这些设备不仅是工具,更是铁证——聊天记录、转账截图、受害者名单,一应俱全。行动中,越方未见抵抗,这或许是他们低估了国际合作的“黏性”。

紧接着,10月2日,内排国际机场成为“补刀”战场。两名嫌疑人正办理出境手续,行李箱里藏着逃跑的“小九九”,却在登机口被截。机场的喧闹中,这场抓捕低调却高效,堪称教科书级的“后手”。

与越南“境外清扫”同步,中国警方部署工作组,在境内逮捕100多名相关人员。从主使到外围,一网打尽。这“双线并进”的节奏,让整个行动像一曲精密交响乐——任何一方的迟疑,都可能让鱼儿溜走。

委婉地说,这51人落网的瞬间,恐怕比任何惊悚片都更扎心。他们本可安稳生活,却选了条不归路。想想那些受害者:一个点击、一笔转账,换来的是漫长的心理阴影。

四、团伙解剖:河内“游戏猎手”与岘港“债务幽灵”

经调查,河内团伙与岘港团伙各司其职,却同出一源——受中国境内电诈主使雇佣,专攻同胞“软肋”。

河内“游戏猎手”:虚拟世界的隐形陷阱

这些嫌疑人抵达越南后,即被安排住宿与任务。每日通过那款聊天软件,“老板”指派目标:使用电脑登录中国网络游戏,伪装成玩家接近目标。聊天从闲谈入手——分享攻略、组队开黑——渐入佳境,引诱受害者点击“神秘链接”。

一旦上钩,受害者的加密货币资产如雪崩般消失。整个过程天衣无缝:软件数据自删,痕迹难觅。薪酬设计更显“人性化”:每月5000元人民币底薪,外加诈骗总额的10%提成。表面看是“绩效导向”,实则推人下渊——越骗越多,良知越少。

这让我不禁反思:网游本是放松之所,却成诈骗温床。那些“土豪玩家”的马甲下,藏着多少算计?受害者多是普通上班族,一夜间倾家荡产的痛,谁来买单?

岘港“债务幽灵”:高利贷的层层绞索

岘港团伙则更“接地气”:受境内高利贷头目雇佣,运营贷款App,专对中国客户放贷。到期无力偿还?他们化身“贴心客服”,每日电话联系,推荐“续贷方案”。本息拖欠,即上报领导,启动多级催收:从温和提醒,到施压恐吓,分层推进。

这些“催收员”每月薪酬7000至20000元人民币,按贷款金额与催收成效浮动。数字背后,是借款人的绝望——一个App,放大成家庭危机。诈骗的“艺术”,莫过于此:借信任之名,行掠夺之实。

两团伙虽分工不同,却共享“内鬼”逻辑:专挑同胞下手,利用文化亲近筑起心理壁垒。严谨讲,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道德崩坏。假如他们把这份“聪明劲”用到正业,世界会少多少遗憾?

五、移交闭环:10月6日的“无隙交接”

10月6日,越南公安部刑事警察局协调各单位与地方警察,护送51名涉案中国公民及其物证、文件,在谅山省友宜国际边境口岸移交中方。

现场井然有序:嫌疑人列队,物证密封,双方警员互敬军礼。移交不只人货齐全,还确保政治、法律、外交全链条合规。中方接收后,高度赞赏越方的专业与高效。这场“跨河谢幕”,像极了国际合作的优雅范本——没有硝烟,只有铁律。

从9月29日抓捕,到10月6日移交,仅一周光景。效率背后,是两国警务人员的汗水与默契。

这场中越警方联合行动,逮捕超150人,缴获物证无数,挽回损失虽未精确统计,但已成2025年反诈“高光时刻”。它证明:犯罪再狡猾,也敌不过正义的“全球村”效应。

滚动至顶部